而在未来一年里,美国的高铁投资仅为80亿美元
市价指导资源的有效使用,老生常谈,一般对,但可以错。去年楼市的表现也好,而北京显然认为是太好了。
我没有中国城市的市内与市外的人口分布,市外包括外籍人士。规律是这种泡沫一定先有借贷膨胀,但借贷膨胀不一定带来市场暴跌的泡沫。一九七五年在东京,我见到高档次的番茄零售五美元一只,温室葡萄一美元一粒,而大阪市中心的商业高厦之旁的小空地竟然用作农植,不可谓不奇。格老可没有想到,通过金融工具衍生出来的是毒资产。北京本市的最严厉,上海次之。
把市场暴跌作为泡沫看,到今天经济学者还是事后孔明,什么理论云云有点搞笑。其二是楼价的急升会导致贫富两极分化。同时也必须承认我们人类的理性永远不可能是完美无缺,不可能是绝对,而是必须在我们人类漫长的发展和进化历史中不断地纠错、修正和完善我们的理性。
第三,意识形态的约束使得改革者在政治上处于非常脆弱的地位,即使在今天,仍然是主张‘左的观点的人在政治上最安全,主张改革的人经常受到来自左的攻击。……进一步 ,要解决教育经费问题,政府必须增加财政支出,但没有民营企业缴纳的大量税收,政府的收人从何而来?……政府的收入分配政策绝不能以牺牲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为代价,否则的话,中国的企业垮了,最后受到最大伤害的还是普通民众。那么,为了GDP的增长,我们究竟应该是刺激消费、刺激出口还是刺激投资?[23]我实在不可想象一个中国第一学府的经济学权威教授会对经济概念如此地下定义,在这里,我的质疑有三:第一,我在上面已经论证了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的,世界上不存在什么绝对的永恒真理,什么叫相对的?就是有条件限制的、在一定的范围内才有效。非常遗憾的是,不知道张先生是因为无知呢,还是故意回避而说了假话,张先生遗漏了这三大崛起的二大必要条件——一是绝大多数民众的启蒙、觉醒和赋予他们自觉、主动地争取这三大崛起的民主权利。
甚至更重要的是在什么恰当的时刻及时退出,都是应该进一步深刻探讨的重要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和经济学家必须有效而正确地引导这些被注入的货币流动量,使之流向对解决危机有效的领域而不能让它们冲击资本和资产市场,形成新一轮的泡沫。第二,市场经济的看不见的手不可能自动、自然地通过市场固有的调节作用——通过过剩的劳动力的价格(工资)趋低来减少劳动力供给,重新实现供求平衡,使价格(工资)恢复到合理的区间,自动、自然地实现新的市场均衡。
[44]几乎毫无疑问,战后我们在管理经济事务方面所需要的智慧,甚至将比以往更为重要,而且我们文明的命运最终将取决于我们如何解决那时将会面临的一切经济问题。上文已经论证了政府行为是整个市场体系必不可少的,是必需的。虽然目前中国实质上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沿海地区已经出现民工荒,但要真正达到劳动力饱和状况,并非指日可待,肯定还将有一个相当漫长的、痛苦的磨合期。……第三个方面,政府怎么从一个地区性的垄断者转向一个全球性的竞争者。
政府的拯救措施也降低了企业界自救的积极性,导致更多的投资行为和更多的坏帐。这是因为,相对充分的竞争还是比较容易的界定的,只要有效地管住政府这只看得见的脚和有效禁止违法行为就基本能够达到相对的充分竞争的市场要求。政府投入的资金越多,资金越短缺。虽然张维迎先生的如下对中国现存问题的论述非常正确,也可谓无比精辟。
直到凯恩斯主义和罗斯福福利新政后,才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进入了一个自我完善的繁荣发展时期。[38]张维迎还先生说:中国的崛起至少应该包含着三层意思:第一层中国经济的崛起,第二层是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家的崛起,第三层是中国文化的崛起。
马克思曾经说过: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如果在次贷分销的过程中,能够做到信息充分,还会有那么多的商业银行来接手和购买这种次贷分销业务吗?如果信息果真是充分的,也就完全有可能把这种次贷业务的规模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有效地避免这场可怕的危机。
那么市场可不可以完全不要法律规范?没有法律规范的市场能不能存在?正如张维迎先生所说,市场本身有纠错机制。至于效率与平等的替代关系处于那一点适合,取决于社会的价值判断,经济学并没有给出结论。然后,又花了0.59%的时间,到公元1750年,世界人均GDP翻了一番,达到180国际元。但改革本身意味着这种权力的转移必须通过政府自身进行,也就是说,政府是改革的对象,同时又是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48]我对上面哈耶克的言论的理解是:首先,哈耶克提倡对市场无知的服从,并不排斥对市场经济的理性理解,哈耶克所谓的无知的服从,仅仅是一种对人类理性和智力有限性的无奈,也就是这种无知的服从,仅仅存在于人类无法完全彻底地、理性地理解客观世界的范畴。[12]也就是说,张先生认为,与其让政府来调控经济,还不如依靠市场自身的纠错机制。
任何客观经济环境中适合的、正确的政策依据,都必然是各个理论流派的组合菜单,只是各种理论流派在这份菜单中所占据的比例不同罢了。……主要的政策制定不仅仅要高层取得一致,还需要很多环环相套的政府部门有积极的合作态度。
这也是为什么全世界的政治惯例就是决定经济政策的经济理论家和专职政治家的收入和私人利益是不能自己去争取的,必须,也只能由议会来规范,必须通过一整套公正的法律程序才能决定。正因为经济理论直接地关系到社会上各群体的利益分配,所以,经济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一样,都必然地直接关系到价值观和道德性。
实践证明私有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没有如马克思所说的必然灭亡的根本原因就是罗斯福新政和凯恩斯理论诞生后,工会和政府的合理介入工资领域的调节作用。但张维迎先生却说:我们今天的救市能不能成功呢?我想也可能会有短期效果。
我说的这种市场缺陷就是在大多数相对完整的市场体系中,在这个劳动力饱和的拐点到来以前,劳动力市场上存在着劳动力供给过剩的刚性,一旦拐点到来,就会因工资的上升,使资本外流追逐更廉价的劳动力。换句话说,人类97%的财富,是在过去250年——也就是0.01%的时间里创造的。如果只有一个医生,他把你的身体治得越糟糕,你就越要依靠他。而在中国持续高速发展30年后,在中国人均GDP超3000美圆,而同时基尼指数达4.9,严重超警戒线,贫富二极分化严重恶化时,张维迎先生还在按自由主义理论的本本,坚持:效率第一,兼顾公平的话,就证明张维迎先生不明白一个简单的经济学原理——经济政策必须随着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必须随时随地地适应变化中的经济环境。
也就是你不能打着经济理论家的牌子通过经济理论来干涉正常的经济秩序,来某私利。甚至牛顿力学定理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原理,都是如此。
但是综观当今世界,有哪个国家的政府在利率和信贷、货币发行量方面彻底退出,完全由市场决定的?张先生能够指出哪怕一个国家吗?如果没有,请张先生试图去说服哪怕一个国家愿意执行这种政策,看看能成功吗?3、面对经济危机,政府能够撒手不管,彻底无为吗?张维迎先生说:经济出了问题,人们通常会求助于政府,政府也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如果经济学家对中国社会的经济现状没有一个正确的、实事求是的理解和认识,那么,一切经济政策就只能免谈。
这是因为, 信息充分的条件,不但包括信息传播方面尖端、发达的技术和设备,而且还包含着许多主观理解的因素。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剩余价值学说敲响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必然灭亡的警钟,指明了资本主义私有制市场经济危机的总根源。
除了财政给予民营企业的支持之外,就必须适当提高中国制造的价格,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过去,我们用不争论的办法回避争论,但这种办法可能只适用于强势领导时代。尽管这种科学的理性也不可能是非常完善的、全面的、完美无缺的。[8] 凯恩斯主义为政府干预经济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依据:需求不足,市场失灵,解决的办法就是政府去介入市场,增加需求,从而使经济从萧条中走出来。
上述五个因素中,都与权力有关。更重要的是二害相权选其轻,我们必须,也只能在劳动力市场上对保障就业和提高不合理的工资水平二者之间作出政策选择。
而这种避重就轻、回避主要问题的现象,在中国主流学术界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张先生在这里不是在讨论市场经济的问题,只是承认和肯定,或者说是把只有一个医生作为不可超越的前提条件和先决条件。
如果我们设想一下它们在宇宙大爆炸前能够有效吗?所以,正确的经济决策所适合的经济理论也必须随着客观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世界上不可能存在能够适合任何环境的永恒真理。请问张先生,我们终究应该如何来实现这个目标?难道是依靠精英群体的施舍来实现把财富集中到国民手中的共同富裕?我甚至非常担忧中央十二五改善民生的计划能否有效实现,且不说,这个计划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妥协,只是实现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我的理解就是只是收入的增量改革,而不会还旧帐。